據香港《明報》報道,根據花旗的調查,香港每10個人便有一個是百萬富翁,但與此同時,據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處及扶貧委員會的數據,2012年從事經濟活動的貧窮人口(即在職貧窮人口)達53.75萬人,以當年勞動人口378.5萬人計算,在職貧窮率高達14%,即每10個勞動人口,便有超過一個屬于貧窮。
在職貧窮率高達14%
2013年香港的GDP高達2.1萬億元,[BVI公司注冊]而人均GDP亦達到3.8萬美元(約29.5萬港元),亮麗的數據令香港被定義為富裕社會。但眾所周知, 香港是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的地方,從2009年至2012年,香港的貧窮人口(政策介入前)都超過100萬,2012年更達到131萬。
貧窮人口是以低于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作定義,有學者曾批評會誤把擁有高資產值的退休人士劃為貧窮人口,有學者估計貧窮人口被夸大了17萬。不過, 按此估算,香港貧窮人口仍高于百萬富翁人數。事實上,香港的基尼系數遠高于0.4的警戒線,2011年達到0.537,而人均GDP增幅每年都低于GDP增幅,這都反映了貧富懸殊。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認為,香港單靠金融業(yè)及服務業(yè)等少數產業(yè),是做成貧富懸殊的原因。事實上,是次花旗的調查顯示,香港百萬富翁的主要致富因素,是炒股票賺錢或出售物業(yè)套現。梁祖彬指出,現時社會與1970、80年代不同,當年經濟起飛,香港工業(yè)發(fā)達,有很多機遇,但現在租金高企導致創(chuàng)業(yè)困難,而且只集中在幾個行業(yè),發(fā)展空間小,最終令人才錯配。
學者﹕首要解決在職貧窮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成員葉兆輝指出,[注冊BVI公司]首先要解決在職貧窮問題,除了政府要給予足夠的配套,讓在職人士增值,亦要引入高增值的勞動人口。
經濟學者關焯照則認為,GDP每年有增長,但只有富裕人士受惠,政府應該解決社會分配不均的現象。他舉例指出,美國有“富人稅”,即向有錢人開刀,同時又增加向窮人退稅。他指出,香港不一定要學美國,除了稅項外,亦可以從補貼及基本教育等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