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小加:LME加快北水南下 冀增加港股現(xiàn)貨交投及市值
港交所(388)過往兩度進軍商品市場都無功而還。在行政總裁李小加豪策劃下,以13.88億英鎊(約168.883億港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計劃先利用商品期貨打通境內外市場,然后帶動貨幣和利率產品的需求,從而增加中央放行“北水南下”的信心,期望立即刺激港股現(xiàn)貨交投、提升港股總市值。
由確認競逐LME至今,[香港公司年審]港交所股價累積下跌13.5%,市場歸咎其收購估值(市盈率181倍)太高,以及擔心發(fā)新股集資對的攤薄效應。李小加昨天在傳媒午宴上表示,成交淡靜下股價難免缺乏升勢。
他表示,只要能獲得中央的兩大動力,港交所便能坐享其成:首先,讓11萬億的非流通H股“解凍”,令港股總市值快速膨脹;其次,容許內地投資者來港買股票,令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立即上升。“啟動與否非我們能夠控制,光是望天打卦,倒不如想辦法開拓新渠道,最終希望加快內地『放水』,一半可以靠自己。”
按李小加的構思,內地企業(yè)較難在海外市場對沖商品價格波動風險,日后可望在港買賣LME的產品,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接著便衍生對沖貨幣的需求,而境內外不同的利率又會刺激利率產品出現(xiàn)。
當FICC產品(定息收益、利率、貨幣及商品)透過香港的集散地順利交易,中央便更放心把開放的范圍擴至現(xiàn)貨市場。他說:“起碼考慮以香港為試點,推出單軌直通車或IPO直通車!”
作為這計劃龍頭,收購LME仍待英國金融服務局(FSA)的批準。李小加相信,LME維持英國受監(jiān)管的機構,收購方是英國注冊的HKEx Investment,對FSA來說沒有很大分別,只是股權由一批外資轉為一家外資機構,即港交所。
評論:香港市場是內地資本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同時也依托在內地市場,此次收購LME,無疑使內地資本國際化的腳步加快,[如何注冊香港協(xié)會社團]但是如何吸引資本流入還是一個關鍵問題,畢竟當前市場所存在的風險都相對較強。
2、中集棄B取H增流通性
深圳上市的中集表示有意“棄B股取H股”,以介紹形式將B股全數(shù)轉換成H股。事實上,B股市場流通性低,已有“陰干”之虞,轉為香港上市的確可為B股公司提供新出路,不過熟悉B股的金融業(yè)人士則指出,真正具有實力轉戰(zhàn)香港市場的B股公司料不會太多,可能少于十間。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昨天與傳媒午宴時表示,由B股轉為H股肯定不止一家,相信會成為趨勢。
港交所認為B股為沉寂已久的IPO市場帶來生力軍,不過曾任B股保薦人的資深基金界人士指出,B股市場有具備港上市能力的企業(yè)可謂鳳毛麟角,認為不會超過十間。該名基金經理表示,早前來港上市的B股公司伊煤市值大,中集也是大型國企,但許多B股質素一般:“現(xiàn)時B股ST公司一大堆,來香港怎幺找投資者買?”
B股雖然與A股同股同權,但市場并不活躍,幾近失去集資功能。他解釋,當年推出B股僅為吸引外資,當1993年首只H股青。168)上市后,H股成為外資投資中國的窗口,B股的角色已愈來愈弱,市場流動性非常低,已經成為被邊緣化的市場。“在投資者角度,B股十年沒有新上市了,在企業(yè)角度,B股根本難以集資。”他直言自己投資時根本不關心B股,認為B股是“死的市場”,作為過渡期的成品,遲早須要退出歷史舞臺。
另一方面,據市場消息指,若中集集團來港發(fā)行H股上市計劃獲批,國泰君安也會擔任其上市安排行的角色。
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鍾絳虹表示,[注冊香港公司條件]至今仍未有公司跟中央證券接觸,表示有意將B股轉H股來港上市,故不知詳情。她續(xù)稱,若然真的有內地企業(yè)計劃將B股轉H股上市,此乃開創(chuàng)先河。不過,由于內地B股跟H股屬于兩個市場,當中并沒有銜接,因此,一旦上市計劃獲有關機構批準,于技術上以及轉股程序也必須重新設計,例如在設立生效日期,以及B股停售方面的安排,以至合乎法律程序等。
評論:中集的轉板,開創(chuàng)了歷史先河。一方面拉開了B股的改革序幕,為身處雞肋境地的B股市場找到一條新的出路,另一方面也更加會增強港股市場的國際化地位,加速中港兩地市場的融合,進一步增強聯(lián)動性。
3、政府大額補貼難挽劣績 雨潤純利大瀉93%
受到食品安全事件影響,肉制產品銷售及生豬屠宰量減少,雨潤(1068)純利倒退93%,至1.07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不派股息。
公司舉行投資者電話會議時,管理層則派定心丸,預測豬價將由高位回落、下半年豬價回穩(wěn),又預計今年宰豬量升5%,目標是全年下游肉制品銷售持平。
是次投資者電話會議由新上任的行政總裁李世保負責解畫,雨潤管理層在會上指出,上半年純利大跌主要原因是下游產品減價,導致毛利率大跌。另外,受食品安全事件困擾,公司形象受損,銷售也受影響,下半年將積極挽回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的信心。
有份參與電話會議的分析員表示,今年上半年政府的補貼由3億元,增至逾7億元,惟雨潤的純利只有1億元,若減去政府補貼7億多元,實際上是虧損6億多元,業(yè)績表現(xiàn)驚嚇,亦與市場預期相差很遠。
雨潤上半年政府補貼收入大增,按年增長110.9%,至7.53億元,其中冷鮮肉及冷凍肉的補貼增長110.5%,至6.83億元。
分析員又指出,各項業(yè)務的毛利率下跌驚人,跌幅達9個百分點,凈利潤率僅得0.9%,較去年同期的9.8%減少8.9個百分點,相信下半年毛利率不會大幅回升,上半年下游肉制品銷售情況實在太差,公司希望全年銷售持平,實際上比較困難。
至于上游業(yè)務方面,屠宰量按年下跌24%,收入按年下跌22.9%,主要是受到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及食品安全問題困擾。該公司又指出,冷鮮肉及冷凍肉的毛利率分別為2.4%及負11.1%,上游整體毛利率按年下跌9.1個百分點,至0.6%。
評論:雨潤頻繁曝出不少的負面消息,給公司產品的銷售上帶來極大的壓力,加之中國經濟增長持續(xù)放緩,給雨潤的發(fā)展更帶來困難,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看法,或許雨潤的虧損還會持續(xù),單單只是依靠政策補貼并不是長久之計,而從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類似這樣的企業(yè)或許并不少。
4、經濟疲弱 國企利潤降幅擴
中國經濟全面疲軟令企業(yè)盈利繼續(xù)惡化,財政部昨天公布國有企業(yè)1至7月累積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13.2%,降幅較1至6月的11.6%擴大。
財政部新聞稿顯示,1至7月國有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總額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7月較6月下降11.6%;6月國有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總額按月增長則為20.6%。
1至7月,國有企業(yè)累積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23.3萬億元,按年增長10.4%;7月數(shù)據較6月下降9%。
其中,中央企業(yè)(包括中央管理企業(yè)和部門所屬企業(yè).下同)累積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14.4萬億元,按年增長9.5%,7月數(shù)據比6月下降9.8%。其中,中央管理企業(yè)累積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12.3萬億元,按年增長8.2%,[注冊香港公司好處]7月數(shù)據比6月下降12%。
另外,地方國有企業(yè)累積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為8.9萬億元,按年增長11.8%,7月數(shù)字比6月下降了7.8%。
今年首7個月銷售凈利率為3.8%,較去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
從行業(yè)看,1至7月實現(xiàn)按月利潤增幅較大的行業(yè)為煙草行業(yè)、電力行業(yè)、汽車行業(yè)等。實現(xiàn)利潤按年降幅較大的行業(yè)為化工行業(yè)、有色行業(yè)、交通行業(yè)、石化行業(yè)、建材行業(yè)等。
評論:如果連國企的利潤都開始擴大下跌幅度,那中小企業(yè)的生存真的是捉襟見肘了,而中國經濟的現(xiàn)狀亦前景更加值得擔憂。而在港上市的一些中資企業(yè)或許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5、內地家電殺價首日 雷聲大雨點小
京東商城、蘇寧、國美(0493)之間的家電價格大戰(zhàn)昨日高調開火,盡管各方在過程中反覆宣示“惡戰(zhàn)到底”的決心,當天網上商城的價格拼殺最終遠不如三家的口水戰(zhàn)打得激烈,令網友質疑此戰(zhàn)有炒作之嫌。分析員預計,這場以“燒錢”為實質的價格戰(zhàn)難以持久,但即使短期火拼亦影響深遠,國美股價年內難翻身。
大戰(zhàn)首日,京東、蘇寧、國美三方于官方微博的言論紛紛呈現(xiàn)志在必得之勢,但直至昨日晚間,各平臺產品卻鮮見預想中的“跳樓式”劈價,多數(shù)大家電僅如蜻蜓點水般降價數(shù)個百分點,在競爭不明顯的類別中,甚至有暗中提價的小動作。此外,有網友揭發(fā),京東商城采用“先升再降”的形式,所謂“直降數(shù)千”純屬噱頭。
以某款暢銷的聲寶60吋LED液晶電視為例,京東昨晚8點半的標價為9000元,聲稱已經較原價1.4萬元降價4999元(14.3%),但該“原價”實際已被事先調高,一番周折后,最終與國美及蘇寧的價錢不相上下。
國泰君安的分析員許志程指出,目前家電價格已到了一個無法再降的低水平,各大家電連鎖的現(xiàn)金流均不足以支持一場長久的價格戰(zhàn),惡性競爭已經接近尾聲。
盡管首戰(zhàn)“雷聲大雨點小”,國美股價昨日仍在市場憂慮中下挫近7%。建銀國際消費股分析員陳兆昌認為,三大電器商已經在資金方面“儲定彈藥”,此番宣戰(zhàn)是否真能變?yōu)橹虚L期“肉搏”雖然還無定論,但隨艟赫進一步白熱,行業(yè)前景至明年初不容樂觀,國美股價難免持續(xù)受壓。
評論:如此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不乏有炒作的嫌疑。但是從三巨頭的對抗,中國的電商產業(yè)或許從此開始將逐漸興盛,而對實體店面必然會是一個沖擊。當然,在網絡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天,電商的興起也是一種必然趨勢,而隨之而來的還有物流業(yè)的逐漸發(fā)達。
6、經紀聯(lián)署特首 爭傭金兩級制
港股近月交投淡靜,有證券行將經紀傭金減至新低,甚至有銀行免傭招客。不同經紀組織均指,現(xiàn)時行內出現(xiàn)惡性競爭,提出傭金兩級制,令行業(yè)“重回正軌”。八大經紀組織已完成有關建議書,計劃下星期去信特首梁振英。
上月初,各大經紀組織已醞釀去信行政長官,要求以20萬元為界線,劃分大、小額交易,建議即日買賣單只股票少于20萬元,規(guī)定最少收取傭金0.25%,大額交易則容許經紀與客戶商議。
證券商協(xié)會主席蔡思聰指,各會均同意此原則,但對建議書部分內容、用字有意見,因此制定建議書需時。他指現(xiàn)時建議書已敲定,只待各會聯(lián)署。
永豐金融早前推出每宗交易僅3.68元的全港最低傭金收費,渣打更向投入100萬元新資金,或開立出糧戶口的月入逾8萬元新客,推出5年證券交易免傭,但只免買入傭金,賣出股份仍會收傭,該行標準傭金收費現(xiàn)為0.2%。
蔡思聰形容行內競爭乃“割喉”,做蝕本生意,兩級制將回復市場秩序,認為提高小額交易收費,只會對炒“即日鮮”的小額投機客有大影響。
不過,亦有華資券商大力反對建議,耀才證券(01428)指,新安排對小投資者不公平,已發(fā)起萬人簽名行動。
評論:傭金戰(zhàn)一直都是券商之間競爭的關鍵,傭金二級制確實能有效的緩解券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局面,規(guī)范行業(yè)行為。但同時或許也會打擊部分投資者的積極性。
7、內銀次季凈利潤升兩成
中國銀監(jiān)會昨天公布內地商業(yè)銀行截至6月底的第二季統(tǒng)計數(shù)據,整體累計凈利潤為6616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升23%,不良貸款額共計4564億,按年升8%,不良貸款率0.9%。分析師指,數(shù)據符合預期,較為關注下半年盈利水平。
根據中國銀監(jiān)會的數(shù)據,截至第二季度末,五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不良貸款額3020億,中信行(0998)等12家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657元,不良貸款率0.7%;此外,所有商業(yè)銀行存貸比為64.3%,凈息差為2.7%,非利息收入占比20.6%;資本充足率12.9%,核心資本充足率10.4%。有中資行銀行業(yè)分析師對本報指,上半年內銀業(yè)績穩(wěn)定,2季度末的凈息差亦與去年同期持平,料降息影響將從下半年開始顯現(xiàn),故重點關注下半年以及明年的盈利水平及壞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