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牌照事件背后捕風捉影的佳兆業(yè)余波,有分析指出,這或許也折射出當前港股大時代下香港中小券商的生存困境。
房企與融資,向來有著盤根錯節(jié)的相生關系。系出同源的富昌金融,一貫被業(yè)內視為佳兆業(yè)的融資佳配。
而昨日市場最新消息卻指出,[盧森堡公司注冊]這家佳兆業(yè)東主郭氏家族旗下重要的金融集團正在將其所持的“六號牌(證券融資)”交還香港證監(jiān)會。并且,富昌融資所持的可“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牌照已經被終止,同系的富昌資產管理,所持“證券交易”及“就證券提供意見”牌照也已被終止。
不過,富昌金融集團旗下的富昌證券、富昌期貨、富昌資產管理目前仍照常營運。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富昌融資于2011年取得證券融資牌照,主要負責為上市公司集資、并購提供財務顧問服務,曾參與遼寧內房商實華發(fā)展借殼上市,及修身堂集資等交易。不過,在過去4年中,公司實際僅參與了五宗交易。
2011年起富昌金融開始在內地市場開展業(yè)務,并開設富昌小額貸款、富昌融資擔保及佳富投資管理三家公司,提供小額貸款、融資擔保、銀行、投資基金等服務。
翻查資料得知,富昌融資母公司為大型綜合性金融集團——富昌金融集團。根據富昌集團官網顯示,旗下所屬公司包括富昌證券、富昌期貨、富昌融資、富昌金業(yè)及深圳富昌易貸。
目前該集團已在深圳、廣州、佛山、重慶等地設立新公司,從事小額貸款、融資擔保、投資咨詢等金融業(yè)務,并創(chuàng)立了錢袋子等P2P小貸平臺。
佳兆業(yè)與富昌金融淵源
“為什么要交還牌照?”這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針對該疑惑,觀點地產新媒體致電相關熟悉相關資本市場人士后得到的答復是,“經營問題、違規(guī)、或者資金不足等等”。
“一方面,或許是該部分業(yè)務利潤空間不大;另一方面,或許是與近期佳兆業(yè)事件有關!
對此,就有分析人士告訴觀點地產新媒體,“融資的牌照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值錢的,如果說是真的業(yè)務縮小以至于收回牌照的概率比較低!
據其介紹,香港的金融牌照分為很多類,這些牌照申請難度不一樣,要求的抵押金也不一樣。比如說,1號牌照(證券交易)比較容易買到,因為持有的機構比較多,而此番富昌交還的6號牌照(企業(yè)融資)申請是較難的。
香港證監(jiān)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香港從1-10號牌照機構數分別是970、267、41、909、137、262、26、4、990、7家。其中可以看到,持有6號牌照僅為262家。
那么,此次收回的牌照意味著什么?上述人士表示,比如說目前港股很火的情況下,香港證券公司可以以比較低的利率融資給個人投資者。取消牌照或許意味著以后不能做這塊業(yè)務,這就跟作為銀行卻不能借錢是一樣的道理。
因此該名人士就告訴觀點地產新媒體,6號牌照在郭氏家族的金融版圖中地位應該算得上是不可或缺,F在交還原因不明,那會不會是富昌金融受到近期佳兆業(yè)事件的拖累?
據悉,富昌金融成立時間為1999年,與佳兆業(yè)同年。其與佳兆業(yè)同由出身潮汕的郭氏三兄弟持有,富昌金融由大哥郭俊偉擔任主席,三兄弟持有富昌相同數額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佳兆業(yè)與富昌金融也曾有過交集,兩家公司曾于2013年成立合營公司,合作開發(fā)深圳前海地塊。
彼時,佳兆業(yè)公告宣布,子公司和關聯公司富昌金融的子公司富昌海外已就前海成立合營公司簽訂框架協(xié)議,以參與該區(qū)的土地拍賣或招標。若合營公司成為該區(qū)土地的得標者,捷豐投資將協(xié)助合營公司的建設、開發(fā)、經營、維護以及管理物業(yè)項目,富昌海外將協(xié)助合營公司開展及經營金融業(yè)務。
對此,早前業(yè)已有相關分析認為,“佳兆業(yè)通過富昌,融集外資投行和金融公司資金,并以佳兆業(yè)名義在內地投資、購地、開發(fā),同時依靠在內地的房地產企業(yè),實現再盈利!
港股大時代下的中小券商
除卻牌照事件背后捕風捉影的佳兆業(yè)余波,有相關分析就對觀點地產新媒體指出,這或許也折射出當前港股大時代下香港中小券商的生存困境。
“生存還是毀滅?”當下擺在香港中小券商面前就是兩條路,一個是被買下,一個是被收回。
然而,頗為有趣的一點是,上述命題的大背景下卻是近期港股可謂高亮的表現。據悉,港指上周價量齊升,三個交易日累計升幅近2000點,創(chuàng)下七年來新高,大市日均成交額逾2000億港元。
具體來看,上周三至上周五港股的成交額分別是2500.3億港元、2915.3億港元及2211.5億港元,并兩次創(chuàng)下港股市場的歷史最大成交紀錄。而這個數據在去年基本還不足700億港元。
“股票成交好,香港券商也過得挺好的!鄙鲜鋈耸繌娬{,但“一片飄紅的股市并不能掩蓋中小券商日益收窄的生存空間!
據上述人士介紹,其實富昌金融的成交量還是算比較大的,稱得上中型券商。和近期被泛海收購的時富金融按照成交量計算同屬于規(guī)模較大的B組券商。
香港市場上,提供證券經紀業(yè)務的公司主要分A、B、C組,其中,前14名為A組,多為外資券商,15至65名為B組,其余數百多家隸屬C組。
港交所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以來,處于A組的14家券商每月占市場總成交額的比例在52%至57%之間。B組券商比例在32%至36%之間,剩下數百家C組小型券商瓜分著股票市場不足10%的交易額。這些C組券商中,以香港本地中小型券商占多數。
上述人士告訴觀點地產新媒體,[注冊伯利茲公司]僅700多萬人口的香港卻擁有500余家券商搶食證券業(yè)市場,競爭殘酷可想而知,目前整個行業(yè)發(fā)展出現明顯放緩的趨勢,今后可能還會出現更多關停與收購。
“香港證券的買賣比國內更加激烈,因為銀行也是可以做買賣的。同時,香港政府聯交所此前也推出一些政策來規(guī)管中小型券商!
不過,上述人士也強調,“一些中小型的券商也不是沒有空間去做,主要是看做什么業(yè)務。香港市場競爭大是肯定的,大并小,小的經營不好賣出去是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