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年發(fā)展,世界貿易已被劃分為“順差”國和“逆差”國。逆差國從其它國家借錢,如美國、英國。他們的貿易進口額要大于出口額。
順差國則正相反,像中國、日本和很多其他亞洲國家,都靠借款給其它國家來幫助本國的貿易出口。歐洲大陸則通常保持著平衡的貿易進出口,即進出口額大致相等。
然而,在歐洲大陸內部,也有很大的不平衡所在:德國保持著巨幅貿易順差,而西班牙、希臘和其它一些國家則始終保持赤字。
“逆差國”與“順差國”之間劍拔弩張
在金融危機和全球衰退期間,順差國的出口貿易和逆差國的進口貿易,都在短時間內遭受了重創(chuàng)。然而,隨著經濟的復蘇,最新貿易數據顯示,世界貿易舊的不平衡又再次顯現出來。
這下引起了緊張的局面。美國宣稱希望增加出口來幫助恢復國內經濟,然而貿易順差國不希望他們的出口商因此喪失競爭優(yōu)勢。而獲得這一競爭優(yōu)勢最快捷的辦法就是貨幣貶值。
由于全球經濟復蘇勢頭如此之弱,幾乎每個國家都在抱怨本國的貨幣太強硬了。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相比美元,大多數貨幣都有所貶值。投資者買入美元,因為他們覺得它能夠保值。
然后,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大多數貨幣兌美元的匯率都再次緩步上升。美聯儲(FED)維持聯邦基金利率接近零點,而且全國勞動力市場疲弱,失業(yè)率高企,經濟復蘇陷入遲滯。這些都使得美元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自從2007年以來,中國人民幣便堅持頂住美元匯率,包括金融危機時期。為保持人民幣兌美元的低匯率,中國央行已買入數十億美元。
然而,美國對此并不高興。美國認為,中國在刻意地壓低人民幣匯率,進而令中國產品出口保持低價,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
去年6月,經過美國連續(xù)數月的施壓,中國政府最終同意對人民幣實施匯率改革,放松人民幣兌美元的掛靠。但美方仍舊認為這一措施還不夠,人民幣仍有大幅升值空間。
中國方面指出,和其它出口國不同,在金融危機中他們沒有讓人民幣貶值。私底下,中國還在擔憂,如果人民幣升值太快,可能會導致很多出口廠商破產,并嚴重影響經濟的穩(wěn)定性。
中國并不是唯一控制本國貨幣的國家。韓國和其它一些國家也通過干預維持了本國貨幣的低匯率。然后美國視中國為關鍵,如果它能夠使得中國政府促使人民幣升值,則在美國看來,其它出口國家也會效仿。
與此同時,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日元已經一漲再漲,這傷害了日本出口商的利益,并將這個國家推向衰退。
多年以來日元一直保持著低匯率,日元的零利率導致它成為便于貨幣投機商買賣的廉價貨幣。不過,隨著美國、英國和歐洲的央行長時期的維持接近與零的利率,他們的貨幣就搶走了日元的優(yōu)勢。
去年9月,日本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日元匯率。接著,在中國表示可能開始由美元轉向購入日元后,中日雙方互相表示了抗議。
然而,情勢的緩解只是暫時的。自那之后,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再次大幅走高。
英美等國如何削減赤字?
所有這些都歸結到一個重大問題:美英等貿易逆差國應該如何削減赤字?
一是緊縮貨幣。消費者和公司已經開始控制借貸量了,如果政府也能這么做的話,整個國家都少借一點,那赤字就會有所下降。
問題在于,逆差國采取貨幣緊縮政策會導致經濟衰退,尤其是當順差國還在繼續(xù)向外借貸時。
另一個選擇是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當央行利率接近于零,央行將只能轉向量化寬松,大肆印出鈔票來把債務全部買下,或直接干預貨幣市場。
不過這些工具能力都是有限的:日本在這些年來已經學到了這一點。很多美國議會會員希望美國政府能夠試試另一個辦法,即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