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倫敦7月18日電---全面籠罩的經濟及金融恐懼,以及隨之而來的央行買債印鈔行動,讓投資人陷於一連串的荒謬悖論.
一些被視為最安全的政府公債,[怎么注冊法國公司]相繼出現(xiàn)負收益率,這種蔓延現(xiàn)象很可能會迫使放貸機構及投資人為了確;厥召J款面值,寧愿承受著更大風險,也只能投向更長期的投資工具及信用較差的借款方.
負利率曾經只是新奇構想,[伯利茲公司注冊]現(xiàn)在卻迅速變成常態(tài),在當前環(huán)境下,就連要達到零報酬率的保本,幾乎就等於是高收益?zhèn)?/SPAN>.
盡管收益率一再探底,一部分是因當局為了減輕經濟壓力而祭出的貨幣政策所致,但債券收益率崩跌的廣泛影響,可能反而對經濟造成相反效果,迫使步入老年的存款戶更加積極節(jié)省支出.
"(負利率)直覺上看應該是有利消費,如果這代表消費者會因為其未來資產價值縮水,而選擇現(xiàn)在消費,而非把錢存下來留到以後.但情況可能不是這麼簡單,"匯豐控股全球資產配置負責人Fredrik Nerband向客戶指出.
Nerband指出,由於投資報酬及退休金報酬隨著公債收益率下跌,消費者面臨投資報酬偏低或負值,實際上可能會被迫比正常情況更努力存錢,以彌補退休金準備的不足.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節(jié)儉的矛盾'.這對需求會造成影響."
Nerband認為,假設投資報酬率只有2%,未來30年的年薪增幅1%,一個現(xiàn)年40歲人士,擁有相當於一整年年薪的存款,且計畫70歲退休的話,則必須將目前薪資存下將近三分之一直到退休,才能確保維持退休金相當於最終薪資的六成水準直到85歲去世.
如果人口快速老化的歐美家庭因為這個緣故而更加減少消費,經濟將進一步放緩,助長對主權債的需求,推升央行買債印鈔規(guī)模,對收益工具的需求又會進一步提高.
這種潛在的惡性循環(huán)是明顯可以預見的.
倒貼買債
那麼負收益率到底有多嚴重了?
周三,德國首次以高於面值價格售出票息為零的兩年期公債,這檔兩年券的年收益率等於是負0.06%.
換句話說,由於歐元前途不明及全球經濟降溫的緣故,投資人害怕借錢給其他人,寧愿接受注定虧損,也要借錢給德國--投資人認定德國無論如何都有能力而且將會以面值贖回債券,即使現(xiàn)在還要付出一筆費用.
這次標債的投標倍數(shù)高達兩倍,更加凸顯出投資人這種傾向.
但周三的標售,只不過又再次彰顯歐元區(qū)和美國公債收益率全線崩跌,美國三個月期國庫券收益率僅為0.1%,10年期公債的收益率也不到1.5%.
而即便歐元區(qū)前景的不確定性是避險需求勝過回報考量的原因之一,舉債成本為負的也不僅限於德國.
荷蘭和芬蘭兩國從國庫券到2014年中到期之公債收益率均為負.法國國庫券收益率也進入負值區(qū)域,而比利時周二所標的國庫券收益率也首次轉為負.
荷蘭國際集團(ING)利率策略師Padhraic Garvey說,"這很值得關注",并稱自去年10月/11月比利時和法國面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後,比利時兩年期公債較德債收益率升水已從460個基點降至目前的僅僅35個基點,而法國同檔公債較德債的收益率升水也從當時的140個基點降至24個基點. 不過這種追逐"核心"或"半核心"資產以規(guī)避負名義收益率(西方世界的普遍情況是,實際收益率、或是經通脹調整的收益率為負已有一段時間)活動的擴大,可能對緩解歐元區(qū)面臨的部分壓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周西班牙和葡萄牙短期債券標售收益率也下跌,而愛爾蘭本月也自2010年接受救助後首次重返債市.
"如果需求重返法國和比利時公債,那麼我感覺這種需求也應會延伸至意大利等國的公債,我們認為相較于困境中的西班牙,意大利是個好得多的押注選擇,"Garvey說.
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如果央行印鈔購債、量化寬松、[注冊香港公司]以及諸如歐洲央行上周將其存款利率降至零等超常規(guī)手段的累積效應,都是收益率大幅下滑的推動力量,那麼壓力就不太可能減輕.
即便是美聯(lián)儲主席貝南克在周二的國會證詞陳述中對進一步量化寬松前景未有明確表示,他還是概述了美聯(lián)儲可采取的各種選項,而全球投資者仍普遍預期美聯(lián)儲將再度出手,就算不是在11月美國總統(tǒng)大選之前,也會在大選後馬上推出.
美銀美林周二公布的最新的月度基金經理人調查總結道:"投資者確信各國央行將(不得不)通過進一步放寬政策來應對,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約有71%的受訪者預計美聯(lián)儲將在明年二季度前實施更多量化寬松,73%的經理人預計歐洲央行在同樣期限內也會實施更多直接的大規(guī)模量化寬松措施.
"對美聯(lián)儲而言,[注冊法國公司流程]其量化寬松措施的效果已減弱,但美聯(lián)儲還有子彈.對於這家有能力無限擴張資產負債表的央行而言,不存在彈藥用盡的情況,"貝萊德固定收益部門主管Peter Fisher說.
問題在於,量化寬松帶來的弊端是否開始超過其益處,而對此幾乎沒有政策共識.